标签归档:music

Beatbox 隨身帶備的drum set

beat_eight

之前分享過A Capella,而beatbox就是當中重要的節奏部分。一般來說,高及中音稱為Harmony Group,而低音及beatbox部分稱為Rhythm Group。Beatbox是一種人聲敲擊樂Vocal Percussion。

Vocal Percussion是用口來模仿一套鼓的音效,以用到嘴唇、舌頭等。Beatbox是源自兩個英文字beat box,原指一種節奏機器,例如1972年生產的Roland TR Rhythm Series。到了1980年代,hip-hop文代同時產生了Beatbox的音樂。當時的DJ輔以beat box機器進行Rap的表演,有些人買不起beat box機器,就直接用人聲像模仿,就成了現在的Beatbox。要說到Beatbox的始祖,要數到三個人:Darren Robinson,Doug E Fresh和Biz Markie。
gal-krush-darren-robinson-jpg

Beatbox有三種最基本的技巧,是模仿低音大鼓、小鼓、鈸。大鼓的簡寫B,發出的是B音,但只用氣吹出而不用喉嚨發聲。小鼓的簡寫是K,發出的是K音,也只是用氣而不用喉嚨,而且是用吸氣的方法來發出。最後的是鈸,簡寫t或ts,t是短,ts是長,牙齒合起用舌尖彈門牙,用氣發出。用文字是較難表達的,送上一段簡單的網上教學,讓你了解多一點:

再來一次會哭的Canon in D

pachelbel-1269509611-hero-wide-1

Canon in D,完成於1680年前,由德國作曲家Pachelbel完成。其實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意思是輪唱。這一首很好的入門歌,因為容易上手,又可以與三五知己合奏。有學音樂的你或者已對這首歌熟得倒背如流。但請你看完以下故事,再重新咀嚼Canon in D的味道。

在Pachelbel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一個小村莊的琴師收養,之後Pachelbel天天聽他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鎮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裡有財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裡只喜歡Pachelbel。但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時間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駡。Barbara Gabler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在3天后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裡,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時間裡,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 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召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Canon in D,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沒有落淚的。

和平與音樂: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

250px-Woodstock_poster

如果春浪音樂節代表了台灣音樂的影響力,胡士托音樂節就代表了搖滾音樂的影響力。一顆「相信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的夢想種子,發芽,長成了這個整整3天的音樂節,並以Woodstock,3 Days of Peace & Music為宣傳標語。

1969年8月15日,在紐約鄉下伯特利里名為Max Yasgur的奶牛場,Michael Lang、John Roberte、Joel Rosenman、Artie Kornfeld舉行了胡士托音樂節,吸引了超過10萬名觀眾。他們原本打算在woodstock建造一個攝影棚,但是這個想法很快就演變成了組織一場音樂與藝術的活動。更預想不到的是,這原本是一個商業項目,最後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自由音樂會」。整個音樂節充滿着一種社會和諧的風氣,高質量的音樂,以及波希米亞風格的服飾。這個活動之所以具代表性,是因為當時將近五十萬人面臨著疾病、騷亂、搶劫的巨大災難,但他們卻選擇花三天的時間用音樂喚醒和平。
4259213534_08f4a312f2_o

woodstock

據說Charles Schulz為了紀念那次音樂節,他將花生漫畫角色小鳥命名為胡士托。在1970年的4月,雜誌Mad刊載了一首由Frank Jacobs作詩,Sergio Aragonés繪圖,名為「我記得,我記得那奇妙的胡士托音樂仙境」的作品,戲仿克服交通堵塞和種種困難以使靠的更近從而真正聽到音樂。

用文字很難去表達這場音樂會的可貴之處,有興趣的,可以欣賞一下1970年的紀錄片,或者李安導演的作品。

誰可Fly me to the moon

fly me to the moon chi lam

「Fly me to the moon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雖然不少人對衝上雲霄2的主題曲劣評如潮,但劇中張智霖唱的fly me to the moon卻勾起了我對這首經典的回憶。

Fly me to the moon,原名In Other Words,首次推出是由Kaye Ballard於1954年錄音。到了1956年,Johnny Mathis將此歌翻唱並放於其專輯,易名為Fly me to the moon。現在我們熟知的Fly me to the moon版本是1964年由Quincy Jones編曲,由Fink Sinatra演唱,收錄於專輯。這個版本大受歡迎,或者是由於當時美國正推行阿波羅10號登月計劃,而1969年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中也播放此曲。

Fink Sinatra(1915-1998)也是一位經典歌手,他的音樂生涯始於搖擺樂時代。在他初出道的時候,正值音樂家罷工時期,所以沒有樂手工作,但歌手卻不屬於音樂家工會的,所以唱片公司只好以無伴奏合唱的方式繼續灌唱片。在此期間,Fink Sinatra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有好幾首受歡迎的歌曲,如Saturday Night,也參與演了不少電台劇集的角色。Fink Sinatra曾表示,自己的唱法是在哥羅士比Crosby的傳統風格之上,引入了美聲唱法Bel Canto,把哥羅士比Crosby的傳統風格達至極致,而這是搖滾樂和日後的樂種所不能達到的。
Frank+Sinatra+sinatra2+png

送上不同版本的Fly me to the moon:
Frank Sinatr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R0bXO_yI8
Tony Bennet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IrcxGdyUdk
Westlif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zMvsW4Fn3M

無伴奏合唱 A Capella

Acappella preview1_r2_c1

所謂潮流,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14世紀文藝復興,交響樂風靡一時,音樂家爭相以教堂為舞台創作複雜華麗的音樂,導致喧賓奪主。有見及此,教廷倡導教堂音樂簡樸化,就形成了無伴奏合唱A Capella的形式。

A Capella是意大利文,意思是「在聖堂」。A Capella是一種無伴奏的音樂形式,僅以人聲來表達旋律及節奏,其中一首具代表性的歌曲是格里高利聖歌Gregorian Chants,代表的作曲家有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20世紀前,A Capella還局限於意大利美聲發聲,內容也只有傳統的聖歌。直至進入20世紀,才出現了流行音樂的曲風。一般來說,傳統A Capella的教堂音樂有以下3個特徵:
1. 全曲或其中部分為多聲部音樂
2. 樸實,歌詞易懂
3. 有多重分組,無樂器伴奏或加以哼唱歌曲旋律的簡單伴奏

1909年成立的耶魯大學四人男聲小組Whiffenpoofs被視為現代A Capella的先驅,而時至今日,A Capella已發展到不同的音樂領域,包括流行曲、古典音樂、爵士樂及搖滾樂等。

SENZA
送上一隊香港A Capella樂隊SENZA的演出,愛請問怎麼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cH1_J3Wn-8

Lute的後代 Ukulele的朋友

the-mandolin-player

記得之前分享過4弦樂器ukulele夏威夷小結他,今次分享的也是弦樂器,是來自意大利的代表,曼陀林Mandolin。

在西洋弦樂器中,一般可分為弓弦Bowing和撥弦Plucking。例如:小提琴是弓弦;豎琴是撥弦。而Mandolin就是屬於撥弦的。它源於中世紀的魯特琴Lute家族,後於17、18世紀演變成形並大受意大利南部拿坡里等地歡迎。由於這類民間樂器沒有統一的設計,所以意大利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Mandolin。它與結他的分別除了是外型,還有聲音,Mandolin的弦一般都用金屬製,所以音色較尖銳,更富鄉土氣息。Mandolin簡單來說可以分可以幾種:bowl-backs背面圓的,flat-backs背面平的,A-style和F-style;主要是外形上的分別。

Lute
Lute

bowl-backs
bowl-backs

flat-backs
flat-backs

A-style
A-style

F-style
F-style

或者我們對這種樂器不熟悉,但其實它有很多威水史。韋華第A. Vivaldi曾為它寫過幾首協奏曲,貝多芬Beethoven也為它寫過幾首奏鳴曲,而莫札特W. A. Mozart亦在他的歌劇<Don Giovanni>中運用它作伴奏。

送上兩首用Mandolin彈奏的名曲:
那些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DmTFzJ7lU0
Vivaldi Mandolin Concerto in C Majo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OJ0bsyIryc

其實F-style的Mandolin真的好型!

觸動心靈Jazz of Tony Bennett

Tony-Bennett

不知道你對Jazz這種音樂是否陌生,但我首次接觸都只是近一兩年的事,全因Tony Bennett的一首cold cold heart。可能聽膩了pop song,使他的jazz更能觸動心靈。

Tony Bennett,原名Anthony Dominick Benedetto,生於1926年,一位意大利裔美國歌手,同時是一位畫家,創立了Frank Sinatra School of the Arts。他曾參與二戰,直到1951,他發表了第一首”Because of You”。直到今天,他86歲了,仍然致力投入音樂藝術,從沒想過退休。他曾經說過:”If you study the masters – Picasso, Jack Benny, Fred Astaire – right up to the day they died, they were performing. If you are creative, you get busier as you get older.”而且,他的音樂風格都沒有改變,多年來沒有因而變得商業化,反而保持著他的信念。2010年的訪問中他表示:”I’m not staying contemporary for the big record companies, I don’t follow the latest fashions. I never sing a song that’s badly written. In the 1920s and ‘30s, there was a renaissance in music that was the equivalent of the artistic Renaissance. Cole Porter, Johnny Mercer and others just created the best songs that had ever been written. These are classics, and finally they’re not being treated as light entertainment. This is classical music.”
lady-gaga-and-tony-bennett
Tony Bennett & Lady gaga

Jazz音樂起源於非洲,並於19世紀在美國新奧良形成,由藍調和福音歌曲演變而成。藍調是憂鬱的、福音歌曲是祈求平安的,當初Jazz就是來自低下層,來自於當時美國內戰過後的貧窮黑人。即興創作之下,發展出Jazz。

送上Tony Bennett的cold cold hear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g7-kVtPKs

Ukulele 夏威夷小結他

2013-07-02 15.49.07

電結他,令人聯想到搖滾;木結他,令人聯想到民歌;夏威夷小結他呢?當初接觸夏威夷小結他,是因為它細小便利的外形,是一個方便版的結他。接觸耐了,就會發現它獨特之處。

夏威夷小結他,又名ukulele,烏克麗麗。近年於樂器界掘起,香港代表,有Robynn & Kendy,他們的大碟中有不少都是以ukulele作配樂。
93A33E5788FD25698713C4F9281E5F5F

Ukulele是一種夏威夷的撥弦樂器,有四條弦,是結他樂器的大家庭之一。起源於1878年,Joao de Freitas由葡萄牙移民到夏威夷,並把這個民族樂器帶到夏威夷。1879年,葡萄牙移民船帶來了三位ukulele製作者和兩位編曲家。Joao de Freitas在夏威夷的演奏,正式由起了ukulele的潮流。其後經當地居民將這個樂器和夏威夷音樂合併,將夏威夷民謠曲調稍作修改,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Ukulele。1915年,在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Ukulele在美國真正流行起來。在美國,Ukulele原本主要出現在歌舞雜耍,後來才演變成爵士樂。

Ukulele主要有四種尺寸:21吋的Soprano,23吋的Concert,26吋的Tenor和30吋的Baritone。
uke size comparisons

送上三個不同板本的Canon in D,讓大家發掘一下ukulele的獨特之處:
Ukulel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xTW8i6QvAE
木結他:http://www.youtube.com/watch?v=jXC9tuumjiA
電結他:http://www.youtube.com/watch?v=WvDedo8r1Fk

Beyond 不死搖滾

1213101116

沒有人會否定Beyond對香港樂壇的貢獻,他們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樂隊之一。
早期樂隊成員有五人,直至1988年劉志遠退出,就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黃家駒、黃家強、黃貫中及葉世榮。Beyond,意思是「超越」,超越當時一般樂隊翻唱外國作品的音樂範疇,因為他們喜愛自己創作。但葉世榮在自傳書籍<<擁抱Beyond歲月>>中重申,他們更希望超越自己。

而搖滾音樂( Rock and Roll ) 起源於1940年代尾的美國南部,當時被販賣到此的黑人吸收了歐洲文化,並將黑人音樂風格和歐洲樂器結合,形成搖滾音樂,因此早期又被貶稱為「種族音樂」。

但搖滾不只是一種音樂類型,更是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化活動。搖滾樂所以興起,是因為1950年代戰後,社會開始脫離陰影,美國相對其他國家較飛黃騰達,特別是嬰兒潮的年輕人。他們經濟力上升,有自己新的價值觀,但面對著當時成人的過氣節奏,黑人的搖滾樂引起了他們的興趣。送上幾個搖滾樂代表,讓大家回味Beyond同時,重新認識Rock and Roll!
Elvis Presley, Story of the Year, Staind, Linkin Park…
elvis_Presley_Biography
Elvis Presley Lives 25t Anniversary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