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Philosophy

國家是怪獸利維坦Leviathan

20080213120102640
為什麼國家需要統治者?

兩大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領導人最理想的人選,亞里士多德認為統治者需依國家人數分類。不約而同的是,他們都認為國家需有統治者,但為什麼?

17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為這個命題提出解釋。他認為人是一種自私的生物,如果放任不管,他們會依照自己的欲望追求利益,並且並相殘殺,所以需要創造出一位統治者令他們彼此共存。而所謂國家,就是自我中心的人類為了防止互相殘殺、保護自己,才創造出來的組織。

Thomas Hobbes著有一書<利維坦>,利維坦Leviathan是聖經書中的怪獸名字,也象徵著絕對的恐懼。他認為,國家就是人類為自己創造的Leviathan,一隻假想的怪物,並且藉著害怕及服從這隻怪獸,令人不致互相殘殺。書中有一句說話:「放棄殺害他人的自由,以得到安全為回報。也就是說,國家是一個放棄個人自由而換取安全的保障系統。」那麼為什麼國家和國家之間還有那麼多互相殘殺?也許,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Leviathan。
Leviathan

當我們對當權者有不同的要求,其實我們兩者的關係是什麼?

休膜David Hume的經驗之談

David-hume-edinburgh
為什麼我們知道一隻杯是一隻杯?世界有很多杯,為什麼我們一看就知道它是杯?我們會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去分析。休膜David Hume告訴我們,人類所知道的知識,全都來自經驗。那麼神呢?他說:都只是過去經驗的組合。

David Hume
David Hume(1711-1776)是一個偏激的哲學家,他的理論充滿懷疑。在古時,懷疑神是一種禁忌,而他從不忌諱地懷疑。他認為神是一種「想像的產物」,而所有這不存在於現實的概念就來自複合概念。以「神」為例,他認為這是由「守護著自己的人」、「主宰者」等概念所組成的複合概念。他明確指出,神只是來自人類經驗的想像產物。

他什至懷疑科學。舉例說,火是燙的。David Hume認為「火->燙」只是一種經驗,而不是因果。即使你用手接觸火一百次都感到燙,不代表第一百零一次都是相同的結果。因為可能事實是「火->物理現象X->燙」,如果我們可以避開物理現象X,以後接觸火就不會燙了。就是這像,他把科學的必然性也否定了。其實他的理論不無道理,但我相信沒有人敢說「找到這個物理現象X後,背後並沒有又一個物理現象Y」。

無論如何,保持懷疑,能令你知道更多。

投資就是要找一個更笨的笨蛋Greater fool theory

JohnMaynardKeynes

要投資,先求知。有人的投資其實是投機,有人的投資其實是投井。無論怎樣「投」,大家都會告訴你:「投資是有風險的?」所謂風險,就是人性的不可測。

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Greater Fool Theory就是指在期貨和證券上的一種投機行為或賭博行為。

假設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花錢去買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樣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能否找到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reallife120728

始於1720年的英國股票投機狂潮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獲利豐厚,而是預期更大的笨蛋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要賺錢。饒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神學VS哲學

MAIN201212211437000066950775062

被稱為「萬學之祖」的亞里士多德為世界帶來了「三段論」,即如果:
A = B
B = C
所以:A = C
這個三段論是很基本的邏輯思考,於中世紀的西方,卻產生了複雜的神學與哲學的辯論戰。亞里士多德的徒弟曾探討過一個叫「全能悖論」的問題:「全能的神能不能自己放棄全能,變成一個並不全能的存在?」

有人會選擇爭論到底,要在神學與哲學之間找出戰勝的一方,也有人選擇找出共存方案。後者的,就是聖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225-1274)。其實與其說他想找出共存方案,不如說他是努力利用邏輯方法令神學置於哲學之上。他是一個有堅強意志的人,他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原因,例如:如果球轉動,一定有原因令它轉動,而原因背後又另有原因。所以,他問了一個問題:「那麼,一開始的原因是什麼?」以現代的觀點,答案是Big Bang,但Big Bang的原因又是什麼?最後,他的結論是「理性是有限的」,存在著一種絕對無法到達的領域。
Thomas Aquinas所以,神學和哲學誰勝誰負?Thomas Aquinas認為,它們只是層次的不同。在理性範圍以外的真理,就只有神學才能解答。

陳茂波的謊言

75495_10151756319326154_504672405_n

昨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席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首場公聽會,重點立即移向他屢次漏報利益及誠信問題上。更有中大新亞書院師妹向他送上聖經,狠批他違反基督教教義。或者,我們可以從哲學角度看「謊言」這件事。

首先,什麼是謊言?一般來說,根據哲學家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所說:lying is saying something t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with the intent to deceive。所以,說謊的重點不在於內容的真偽,而是在於說謊者的心態。如果他說的是錯,但其實他以為是對的,他並沒有說謊;相反,如果他不小心說對了,他仍然是說謊。這是需要動機加上行為的條件配合。但說謊究竟是對是錯?相信大家都聽過,善意的謊言white lie,為了別人好,說謊又好像變成好事。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所有謊言都是錯的。因為根據他的理論,我們應該把每個人作為人來看待,而不可當作是一種工具。當我們說謊,我們希望從而獲得一些東西,所以永遠是錯的。他又說:Act so that the maxim of thy will can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hold good as a principle of universal legislation。他認為「對」的事應該通用全世界才是對。但對哲學家聖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來說,謊言可以分三種:Malicious lies傷害人的謊言、Jocose lies開玩笑的謊言、Officious lies善意的謊言。後兩種都是可原諒的。

這些都是簡單的概念,再想多一點:部分披露事實的全部又是否等同於說謊?說謊有沒有不同程度之分?誰去定義何謂「善意」?

CHANPO2_600x0

形而上 形而下 形而中?

Aristotle_MP_PD

無論你會否讀哲學書,都總會聽過「形而上」這個詞語,但「形而下」就比較少聽到。要了解這兩個詞,就要從東西兩方的角度出發。研究哲學,東方西方思想好像是兩個迥異不同的方向,但當你讀多了,它們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

從西方角度出發,形而上的英文是metaphysics,源自希臘語: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後或之上,而 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臘語原意是「自然,自然的產物」,所以整個字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這個字是源於亞里士多德的作品,而他的著作<自然學>是一本討論物理學的書。所以,形而上學就是一些不能透過直接感知所得到答案的學問,必須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基礎、前題、成因等就是形而上學所關注的哲學問題,因此又稱「第一哲學」。不過,這沒有明確的對立,並沒有提及「形而下」一詞。

從東方角度看,我們要重看經典<周易系辭上>,當中記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麼,何謂道?何謂器?形而上,是指太極而言,兩儀未分,渾然一體,沒有陰陽變化,沒有吉凶生滅可言。形而下,則為天地人物,幽明死生,循環無盡,是宇宙人生的現象。簡單而言,形而上和形而下是對立的,形而上沒有形體,是虛幻是;形而下則是有實體的,然而有實體的物質必有滅亡的一日。
changhailongyin

從「形而上」一詞,西方角度比較傾向思考的方法,東方角度則用以將世界分類。最後,當然是沒有「形而中」的。

明辯是非 黑格爾

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by-jakob-schlesinger

遇到爭執我們會怎樣處理?「好吧好吧,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換個話題吧。」這是最容易處理我方法。但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告訴我們,這樣的做法就是在遠離真理。

黑格爾是一位德國哲學家,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真理是存在的,但不知道如何找尋。而他就提出了辯證法,就是透過讓相互對立的概念彼此戰爭,直到最後,就會找到一個雙方都認為合理的概念。這個方法的重點是不要擔心對立,還要讓雙方徹底辯論下去,這樣就會發現一直未察覺到的新真理。舉個例說,中國傳統故事盲人摸象,不同的人摸到的部位不同,所以對「象」這個東西有不同理解。如果讓摸腳的和摸尾巴的辯論一番,他們可能得出「象」是「一個柱子連著一條繩子」。對於他們二人來說,這是新的真理。但當他們二人遇到摸象鼻的盲人,他們就會發現大家的理解不同,就需要再徹底地辯論下去,直到最後,他們就會知道「象」真正的面目。
盲人摸象

這套辯證法其實我們一向都會,只是我們會不會堅持。古語有云:真理,愈辯愈明。
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Quotes-4

NIMBY效應

NIMBY

2009年,正生書院計劃遷入梅窩,受居民強烈反對。2010年,政府打算撥出土地興建骨灰龕場,所選之地必有地區組織叫苦連天。2011年,政府撥款發展更多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有錢了,卻苦無地,因為居民關上大門。近日,撥款擴建堆填區鬧得滿城風雨,有人反對說:不應一個地區負擔整個香港的垃圾問題。

NIMBY,全名:Not in my back yard,中文為「寧避症候群」。這個字源於1980年代,由當時的英國環境事務大臣Nicholas Ridley所創立的。意思是形容新發展計劃受到該區或鄰近地區居民反對的貶義詞。就如英文原句字面的意思:「不要在我的後院。」對於一個新的發展計劃,要反對其實很容易,只需要用地區的思維來思考整個香港的問題。就以是次堆填區為例,擴建堆填區會帶來環境影響,因為垃圾車出出入入,繼而導致交通問題,大量重型車出入,對一個社區帶來嚴重影響,所以必須反對。但對整個香港而言,垃圾量增加,要做源頭減廢不是一時三刻,當務之急是先做最快可以完成的措施,而且不同學者都表示要解決垃圾問題是需要多管齊下,所以擴建是必須的。當然,我不是指要放棄該區的居民,但在反對之前,應該從大局考慮,再從中找尋解決方法,而不是因為影響了自己就立即反對。反對同時,有責任提出解決方法,因為從來反對都是容易的。城市建設,是需要各方人士的付出。

西方人,擁有的是社區的觀念;東方人,擁有的是家庭的觀念。所謂,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其實兩種思想,不同的只是我們把自己的圈圈怎樣畫。

137218989677870

權,如何平?

comic28-discrimination

歧視discrimination,是指針對某特定類型的人,根據其性別、種族或年齡等因素而給予不同的對待,是較差的待遇。正向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也是對特定類型的人有不同的待遇,但是有利於該群組的,例如一些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同樣是「歧視」,但我們傾向於支持正向歧視,因為這是在追求公義。1961年3月6日,美國甘迺迪總統簽署行政命令10925,它是用來照顧少數族裔和弱勢社群的優惠措施。而香港,也有反歧視條例,但都是比較溫和的。美國有一案例,由於當地的少數民族在公立學校有特定配額,有白人學生為此告上法庭,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種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黑人及少數族裔可以以較低的分數被取錄。

一直以來,公義不等於平等,因為不是給予所有人相同的東西,而是平衡所有的機會。但我們有否想過,在這個資源有限的社會,我們追求公義同時,正在奪去一般人的機會。要達到公義,談何容易。透過下圖,希望能夠令大家更容易明白:
2013-07-10 12.48.21

我們都活在兩個世界:意志、表象

portrait_schopenhauer

悲觀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在<<意志與表象世界>>一書中,將我們的世界一分為二:意志世界,表象世界。

先說表象世界,因為比較易明,根據叔本華所說,表象世界是指以人為中心,由色、聲、香、味等現象構成的世界。以聲音為例,聲音原本不存在,這只是外界物質的振動影響空氣的振動,之後振動一直傳到耳膜,並由神經傳至大腦,就產生我們所認為的聲音。簡單來說是外界的刺激,由起了我們的覺知,就是表象世界。因此,世界是我們的表象,沒有我們,表象世界就不存在。
tumblr_ldp249hh081qd1s5mo1_400

意志世界,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體化,不受我們的知覺而影響,相反,人的身體也是真實世界的意志客體化,我們的思考都受到意志影響,而我們都不能超越意志。所謂「意志的客體化」,舉個例子,我們的牙齒、食道,是客體化了的饑餓。客體化,即是將不可見的意志以可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活動。他認為我們的意志又表現於我們的性格,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而且性格是出生時注定的,成長過程中不是在發展不同的性格,而是在發現它們。
falling down_4a6c5c24dbd58

書中有一個例子:「如果一塊拋在空中的石頭有意識的話,它會相信,是它自己本身的意志力量使它運動。」

基於這兩個最基礎的概念,叔本華發展了他對這個世界更多的理解。